Profile Photo
看看呗😃
  1. 私信
  2. 归档

@叶雨生繁_叶黄活动企划 

字数:3575

 

Re.65 匿名
想看滚滚红尘ver的叶黄!!!少年不经事的两人经历数十载乱世浮沉都成了传奇般的人物,被现实中的聚散离合打磨得成熟稳重,但在一起时还是像少年时那样幼稚打闹谈笑风生。在他们都不在了之后他们共同创造出的传说仍然在滚滚红尘中永远流传下去……不管BE还是HE都好!;w;


民国电影人设定 ,年代事件上不架空但也请勿去对照真实历史。以及虽然开头看起来很囧很囧,但实际上只是个苏苏苏苏苏的故事_(:з」∠)_

 

楔子.

花了两周时间列的毕业论文提纲被打回了。


“你为什么想要写叶修?”

在看完薄薄一页纸之后,我的论文导师左宸锐教授突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愣了一下:“因为……”

因为喜欢他拍的电影。

单纯作为影迷这么说完全没问题,但现在我可是打算拿一个导演作为主题写出数万字毕业论文的电影专业学生,如此随意的回答显然会被分分钟骂出去。

 

一瞬间脑子里涌上很多想法。在“叶修”这个名字前加诸的定义太多了:国内早期电影的开拓者;两次创办电影公司均名垂影史,分别创下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首位获得欧洲电影节大奖荣誉的导演;捧出若干明星、影响几代后辈的一代传奇……但这堆从教科书上扒下来的条目只会让他跟书本里的其他人一样模糊乏味。因为把一个人描述得离伟大越近,离真实就远了,而且电影技术更新换代那么快,年代太早更觉遥不可及。

 

突然发现连我自己都难以解释,干嘛偏要选择一位半个多世纪前的导演来研究呢?反观身边同学们挑中的,不是欧洲文艺片大师就是拉美独立电影新锐,越冷门越特立独行越好——学院派风气一贯是瞧不上大众口味好莱坞的。很难说这是不是某些人所批评的“象牙塔和社会脱节”,反正用左师的话来说就是年少轻狂不接地气也罢,还不抓紧琢磨点自己真心想琢磨的,日后出去就更没机会了。只用了一秒钟我就决定了要写的题目,报上去时左师说,听到现在总算有个土产的啦!从这话里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选择大约是支持的,甚至有点期待?

 

那么,目前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不知道怎样的答案才是他想听到的,但也来不及斟酌字句了,最直接的想法从嘴里蹦了出来:“因为他是个存在很多疑问的天才。”

 

左师听了我的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连拿在手里要点的烟都忘了。

是该笑的,简直比纯影迷还不靠谱的回答,我窘得面红耳赤但不得不向的导师指出一点,天才这个说法是他先提的。在很早以前的一堂电影史课上,讲到20世纪3、40年代里活跃的第二代导演时他说,这叶修是个不世出的天才。什么叫不世出?三十年为一世,那个时代赶上了他,他也赶上了那个时代,这就很难得了,你们看最近这三十年里还屁都没出呢!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手里拿着根没点的烟——抽烟违反课堂规定,不经意间冒出句愤怒中年的毒辣吐槽,引来底下学生一片窃笑。

然后他还说,对付考试的话你们把那串“第一”记住就行,但我建议有空还是可以去看看他的片子。别小看老电影,有些核心的东西不会变。

我好奇心起,于是跑去资料室借了一套叶修作品刻录碟出来,临到放假一个人在宿舍看。斑驳画面电光幻影,恍惚中不觉时间流过,竟然看了一整夜。

说不出是被什么吸引着,那年代故事都不复杂,技巧也普通,然而每个细节都仿佛用最妥帖的方式组合在了一起,自有一种引人看下去的魅力。

 

“我是说过他有天才,但分析天才为什么是天才这事没意义。”左师哂笑,伸手点点面前提纲,“就着提纲说,你拉了这么一份基本上就是年代对应作品的东西是打算干嘛,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有个叫叶修要投简历呢。”

……求求您能别那么毒舌吗?!

“不要把作品和创作者割裂开来看,这不是刚入学的时候您跟我们说的吗?”我硬着头皮做垂死挣扎,“一个导演的电影里肯定或多或少承载着他的观念,而观念的形成和变化又跟生活经历分不开,正是因为我就着时间和作品这么捋了一遍他的创作历程,才发现原来存在很多一直没被弄清的事。”

“就是你说的那些疑问了吧,”他居然点点头,“说说都有哪些?”

“比方说他第一部作品电影语言就很纯熟,而且没有太多传统戏剧舞台化的东西,反而像同时期的美国电影。所以有人说他不是自学成才而是从国外专业学习过电影戏剧后回来的。但也有人说搞错了,出国留学的是他弟弟。”

“30年代的上海可是东方好莱坞,尤其租界跟国际接轨非常紧,未必要出国才能学拍电影。还有吗?”

“叶修一生参与编剧、演出、拍摄共37部电影,其中执导故事片11部,而这11部可以说没有一个固定风格,他几乎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能拍。”

“说明这人格局大,不会被某种风格限制住,越拍越窄。”

“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一个关于叶修性格的统一说法,有说风趣温和彬彬有礼的,也有说他固执自大,喜怒无常,是片场暴君。”

当年有报纸写叶修在片场对演职人员呼来喝去不加尊重,拍戏赶工日夜颠倒颇惹众怒。且不计预算,自作主张大量购买美国昂贵的灯光设备,导致嘉世资金紧张濒临破产才忍痛和他解约,尽管只是一面之词。

“很多大导演脾气都不怎么样,或者人际交往不行,但同时他们肯定有另一种人格魅力。”

“以及资料里都说叶修跟嘉世影业解约之后穷困潦倒,用笔名君莫笑给当时的几家报纸刊物写影评为生。但一年后却又跟人合办了兴欣电影公司,并且找到了一笔拍片的资金。这个资金来源在当时就有好几种说法,比如说背后有帮派势力在运作。”

“不奇怪,50年代的好莱坞也被黑手党卡彭把持过。”

“但也有人说跟青帮没什么关系。而是兴欣新力捧的女演员,艺名寒烟柔的唐柔,其父亲是著名的橡胶大王唐书森,是他出了一笔资金帮助新成立一穷二白的兴欣完成了那部后来斩获大奖的影片。哦,我还看到一种说法,说是叶家家底丰厚,叶修拿的祖产孤注一掷做投拍影片翻身成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当事人均已作古的今天也难以考证清楚。

“继续。”

左师点起烟来抽着,我忽然意识到他的追问似乎是在帮我做梳理。

纷杂的念头开始变得清晰,毕竟都是认真思索过的,我逐条说了下去。

 

“还有政治倾向。虽然说艺术家不谈政治比较好,但在那个年代文艺工作者还是明显有思想阵营的,可也没人知道叶修到底属于哪一边。他拍的片被左翼评论家批评过,也曾经被怀疑是共产党误抓进巡捕房关过几天……最离奇的就是他最后一部故事片拍摄完成后胶片居然在运输过程中被烧了。有迹象显示那不是一起单纯的火灾事故,而是跟地下情报工作有关。会有这种说法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只是不知道是他还是他身边的人。”

“嗯。”

“还有一点就是,叶修从拍戏以来一直固定用几个女演员,传言也都跟他关系非常亲密,”说到这里我顿了一下,“但最后他却终身未婚。”

“等等等等……这属于八卦的范畴了吧!”

“属于,也不属于,”我眨眨眼,“了解导演和他最爱用的演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他的电影。我纠正一下上面那句话,合作过的演员,不分男女,包括本世纪男演员中您最推崇的那位黄少天。”

“咳咳、”瞥见左师似乎呛了一下,扬眉看我:“这算投导师所好吗?论文态度要认真啊茶小夏同学。”

当然我知道他是开玩笑的。

 

不少人回忆中提及因出演平江不肖生小说改编的武侠片而名声大噪的小生黄少天和叶修私交甚笃,然因所属电影公司不同而只有两次合作,其中一部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归去来辞》还遗憾地因胶片失火而未能保留下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到这件事的打击,那之后叶修基本停止了故事片的创作,开始转向纪录片拍摄。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能找到这部影片原剧本的话……

正想着,却听左师敲敲桌子,问:“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些疑问?一直以来对叶修的研究评论可是有很不少的。”

我说知道:“因为他没有一本传记。”

至少是没有一本内容丰富可靠的传记。

叶修自己晚年没有写回忆录,也说不用别人给他作传。

不是没有出版人找上门去游说,但他拒绝了。据说他是这么跟人说的,你们要写就写关于电影的书,写我就不必了。所以当那个时代的人一一离去,很多事情的真相被埋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变得扑朔迷离。

一个狡猾的,深谙观看之道的天才,把所有的东西藏在了他的电影里面。

我的笃定似乎让左师颇感意外,我知道他想问什么,为什么知道条件不允许还企图寻找答案。

“没有被归纳好的第一手资料也会有别的途径,总有被忽略的地方。”我说。

“初生牛犊不怕虎嘛,前人都没能做到的事,你想要在一篇毕业论文里完成,志气倒是挺大。”

左师说着深深吸了口烟,在一贯嘲讽的语调里我依稀听出了一点鼓励的意味。

 

然而下一秒,他又冷酷地宣告我的论文提纲未能通过。

“当然这个还是不行,赶紧拿回去重写。”

 

 

虽然沮丧,但回过头来想想,我不得不承认左师是对的。

这是个失败的提纲,就算真能够完成写出来的也只会是一篇毫无价值的流水账。

因为我不可能,也没必要去探寻每一段时间背后的故事,只需要找一个最有探讨价值的点来切入。

 

重头来过。我打起精神在台灯下写写划划,巡视着导演生命中几个重要的时刻:1929年,嘉世影业第一部影片《花朝嘉期》一炮而红,年仅17岁的苏沐橙以甜美的外形迅速成为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或者1931年,第一部蜡盘有声电影《烟雨谣》让人们因为在电影院听到歌坛皇后楚云秀婉转动人的声音而引发热议?还是1934年,由叶秋更名叶修的他在人们惊讶的目光中高调回归,成立兴欣电影公司和老东家打起擂台,公然放出要夺年度最高票房的狠话?当然最荣耀的还是再往后一年,自导自演的回归之作《江上秋晚》在国外斩获大奖,光环加身,当时媒体称之为“中华电影第一人”……不,都不对。如果非要找一个时间点,我想我还是会选择那无人知晓的1933年吧。从离开嘉世,消失在公众视线起已经过去了半年,而距离他结束蛰伏,重新回到人们视线还有一整年的时间。在这段无声无息的岁月里,叶修究竟在做些什么呢?不知不觉间,开头的句子已经落笔纸端:


1933年,民国22年的冬天,他站在上海公共租界静安寺路一颗掉光了叶子的梧桐树下,看着街对面的大光明电影院,一波散场的观众正从里面涌出来……

 

TBC

评论(20)
热度(288)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